注册
×
元宇宙: 产业链核心公司梳理
作者:股牛牛股票
09月12日 17:49
阅读数(11169)
点赞(0)
摘要:行业或加速发展。

今天我们简单研习下:元宇宙。

有必要提醒的是,我们每天研习的题材都是一个很大的行业。我们在这里只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大家想投资好还得持续学习、持续跟踪。

1.概念

元宇宙的英文是 Metaverse,Metaverse=Meta(超越)+Universe(宇宙),即超越现实的虚拟宇宙。“元宇宙”概念是在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 1992 年的科幻小说《雪崩》中首次提出,书中讲述了现实人通过 VR 设备与虚拟人共同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的故事,这个虚拟世界就是 Metaverse。2021 年 3 月,美国 Roblox 公司首次将“元宇宙”写进招股说明书,2021 年 10月,Facebook 改名为 Meta 将元宇宙推至风口,引发了全球关注和讨论,2021 年也被称为元宇宙元年。

元宇宙是人类运用数字技术构建的,由现实世界映射或超越现实世界,可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它以信息基础设施为载体,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VR/AR/MR/XR)为核心技术支撑,以数据为基础性战略资源,构建数字化时空域。

2.1 元宇宙产业链

“元宇宙”产业链方面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层、核心层和应用服务层。其中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通信网络/算力/新技术基础设施等,具体有 5G/6G 网络、数据中心、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核心层主要包括终端入口/时空生成/交互体验等,具体有 VR/AR/MR/ XR 终端产品、操作系统、数字孪生、脑机接口等技术;应用服务层主要包括消费端/行业端/政府端应用服务等,具体有数字人、数字货币、虚拟社交/办公/主播/游戏/医疗/教育、NFT、城市规划等应用。整个“元宇宙”产业链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有望对相关行业带来新的变革和发展机遇。

2.2 元宇宙六大核心技术

元宇宙在发展过程中,有 6 大核心技术作为支撑,总结为 BIGANT。拆开来看分别是B=Blockchain,区块链技术;I=Interactivity,交互技术;G=Game,电子游戏技术;A=A I,人工智能技术;N=Network,智能网络技术;I=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技术。在 6 大支撑技术下,有分别有多个细分技术作为支撑,大量的新技术为元宇宙的发展和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

2.3 元宇宙四大核心特征

元宇宙共包括 4 大核心特征,分别是沉浸式体验、虚拟身份、虚拟经济和虚拟社会治理,只有满足了所有 4 大核心特征的,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自维持、自发展、自演进的元宇宙。

从用户角度出发,元宇宙的体验好坏很大程度上在于沉浸感受,元宇宙沉浸式交互技术目前能够实现部分沉浸,可以通过虚拟移动、运动轨迹、沉浸声场等方式实现 4K/8K 级别的交互,算力依赖中心云和边缘云。

未来无线接入、渲染方式、交互方式、端边云融合等技术突破将加速沉浸式交互解决方案的升级,交互方式将从手柄、手势、语音指令等升级为触觉反馈、脑机交互,下行带宽从 20Mbps升级到 4Gbps 以上,端到端时延从 40ms 以上降低至 8ms,沉浸感将从初级沉浸升级到部分沉浸,再到深度沉浸,最终实现完全沉浸,整体用户体验将实现质的飞跃。

3.VR/AR 设备是元宇宙重要入口,未来数年有望保持 30%以上增长 

根据元宇宙的构成要素,人机交互是探索元宇宙的入口,其中的关键技术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和扩展现实(VR/AR/MR/XR),这些技术有望革命性地改变人们的交互方式,成为通往元宇宙的关键入口。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偶系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主要产品包括 Meta Quest Pro、PICO 4、索尼 PlayStationVR2、华为 VR Glass 等。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技术,是一种实时地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视频、3D 模型的技术,这种技术的目标是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随着随身电子产品 CPU 运算能力的提升,增强现实的用途将越来越广。主要产品包括 Google Glass,Magic Leap One 等。

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技术,既包括增强现实和增强虚拟,它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技术通过在虚拟环境中引入现实场景信息,在虚拟世界、现实世界和用户之间搭起一个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以增强用户体验的真实感。主要产品包括微软 HoloLens 2 等。

扩展现实(Extrended Reality,XR)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可穿戴设备产生的一个真实与虚拟组合、可人机交互的环境,是 AR、VR、MR 等多种形式的统称。三者视觉交互技术融合,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无缝转换的“沉浸感”体验。

3.1 VR 光学:Pancake 减薄效果好,商用趋势确定

VR 光学技术按照光路设计可以分为垂直光路、折叠光路、复合光路以及特定光路四种方案,其中垂直光路包括非球面透镜和菲涅尔透镜,折叠光路包括 Pancake 和液晶偏振全息,复合光路包括多叠自由曲面和异构微透镜阵列,特定光路包括超表面/超透镜。

Pancake:

虽然菲涅尔透镜比非球面透镜有较大优势,但是从终端产品角度,依然不够轻便,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二者均为平行光路的方案,如果要进一步缩小头盔前端厚度,折叠光路会是一个更优的选择。因此,Pancake 作为折叠光路的代表,便开始被 VR 设备逐渐使用。

根据 YVR 官方数据,YVR 2 采用的 Pancake 光机厚度仅为 20mm,而菲涅尔光机为 40mm,厚度减小了 50%,整机厚度被压缩至 42mm。根据 PICO 官方数据,PICO 4 头盔前端厚度为 35.8mm,比上一代产品厚度减小 38.8%,重量减小 26.2%。

3.2 VR 显示:Fast-LCD 已成为主流选择,硅基 OLED 有望被苹果采用

作为沉浸式体验设备,显示屏是最接近用户眼睛的零部件,因此显示屏的观感直接决定了用户体验,重要指标包括分辨率(像素密度)、响应速度、刷新率、对比度、亮度等。目前,主要的显示技术有 LCD、OLED、Mini LED、Micro LED、Micro OLED 等。

Micro OLED 又称硅基 OLED(OLEDoS),传统 OLED 是将屏幕建立在玻璃基板上,而硅基OLED 采用单晶硅晶圆作为背板,从而使得显示器更轻薄短小、耗电量更低、发光效率高,亮度和像素密度表现都很好,特别适用于 VR/AR 等显示穿戴式设备。

VR 产业链相关公司:

偏光片、膜贴合:三利谱

瞳距调节模组:兆威机电

模组:歌尔股份、舜宇光学、欧菲光、惠牛科技

主芯片:瑞芯微、全志科技

整机 ODM:歌尔股份

终端品牌:创维数字、PICO、华为、DPVR、YVR

AR 产业链相关公司:

最后说两点:

4.1 苹果 MR 的发布及出货量的逐级放大,将直接拉动硬件产业链订单提升,VR/AR 产业生态的不断完善,也将拉动数字人、游戏、营销等领域内容生态爆发。

关注:兆威机电(瞳距调节等微机电)、华兴源创(硅基 OLED 屏幕检测设备)、长盈精密(大小结构件)、立讯精密(整机组装/SMT/结构件/声学等);受益:高伟电子(光学摄像头模组)、德赛电池(锂电池)、智立方(空间传感器检测设备)、杰普特(镜片检测设备)。

方向二:内容生态供应商

虚拟现实游戏及内容生产商(关注:三七互娱/吉比特/恺英网络/芒果超媒,受益:宝通科技/盛天网络/冰川网络/网易等);数字人开发(受益:捷成股份/天娱数科)。

方向三:新流量周期下的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光芯片、光学透镜、传感器等光电器件(关注:炬光科技;受益:源杰科技),交换机、服务器、光模块和无线设备等网络通信设备(关注:光迅科技/天孚通信/光库科技/仕佳光子等,受益:中际旭创/华工科技/紫光股份/剑桥科技等)。

4.2 《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发布,或加速元宇宙产业发展

9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发布《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简称《计划》)。《计划》综合了工业元宇宙、虚拟现实等元宇宙各领域,首次从国家层面对元宇宙产业的支撑技术、产业应用、规范治理以及软硬件端的发展给出了指引,且提出了相应的发展保障措施,或推动元宇宙产业发展加速。《计划》提出了5大任务和14项具体措施,其中丰富元宇宙产品供给措施中提出加速XR头显、裸眼3D等沉浸显示终端的规模化推广;在推广沉浸交互的生活消费场景措施中提出建设文旅元宇宙,围绕文化场馆、旅游景区和街区、节事活动等应用场景,提供数字藏品、数字人讲解、XR导览等产品和服务,打造数字演艺、“云旅游”等新业态及数智文旅沉浸式体验空间等。具备沉浸式虚拟内容研发优势和项目经验的公司或充分受益于政策驱动下XR终端、文旅元宇宙等发展,受益标的包括锋尚文化、风语筑、凡拓数创、丝路视觉、恒信东方等。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复苏、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等

本内容仅作为信息资讯参考,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知道哪些题材有哪些公司还远远不够。您仍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有朋友问以前的文章怎么看,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去公众号“题材公社”查看历史消息。

声明:此内容不代表股牛牛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全部评论
暂无相关留言
{{comment.uInfo.nickName}}
{{comment.t}}
{{sc.uInfo.nickName}} 回复 {{sc.rUInfo.nickName}} {{sc.uInfo.nickName}}:
查看全部{{comment.bReply.total}}条评论>>
回复
{{loadingText}}
发表评论
提示
发布
×